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高校,备战“全国大考”!

作者: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21-05-10 浏览量: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USxZIZd7t0BROHgQS0VOgQ)

5月9日,西北大学与榆林市签约共建碳中和科创中心,并揭牌全国首家碳中和学院。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在致辞中介绍了西北大学十余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他指出,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西北大学与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成立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是西北大学与榆林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行动。西北大学将与榆林市携手前行、精诚合作,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共同打造和衷共济、同心同行的“命运共同体”,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以及碳中和愿景贡献智慧力量,努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李二中和西北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代表双方签署了《榆林市人民政府西北大学共建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平台搭建、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为载体,共建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研究中心,秦创原(榆林)碳中和产业创新谷,气候变化和地球科学博物馆,探索校地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建立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名誉院长和院长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担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和主任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和朱日祥担任。

 

什么是“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30·60目标”),全球为之振奋。此后,习近平总书记相继在六次对外重要会议上密集表达“30·60目标”的相关论述。碳中和,已经成为 2021 年最高频的词汇之一。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预见,碳中和必将带来一场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的重大变革。

 

实现碳中和,高校在行动

 

 

 

自2020年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将采取有力政策和措施以来,各高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迈上了助力“碳中和”之路。

 

清华大学:任务艰巨,但目标可以实现

 

从2019年年初起,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国内18家研究机构,开展了“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及转型路径”项目研究。同年,清华大学倡议并推动成立了由9个国家12所大学组成“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这是世界大学合作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行动的创新举措,为充分发挥大学在知识、理念、文化、科学及技术等方面优势搭建了新的全球合作平台。

2021年3月8日,通过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山西院)统筹清华大学学科优势及资源,正式组建了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该研究所将开展碳中和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研究,重点研究碳中和对山西省及国家的清洁能源体系、能源市场、供需关系等产生的影响,以及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和关键技术选择等研究实践。清华山西院目前下设十个研究中心及三个联合研究中心,其中所涉及到的核心技术与成果可成为支撑碳中和的重要科技手段。

 

北京大学:要在碳中和事业中发出北大声音

 

2020年北京大学成立了能源研究院。立足能源领域全局及国际前沿,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聚焦制约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科技问题,按照“需求导向、学科引领、软硬结合、交叉创新、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宗旨,推动能源科技进展,促进能源清洁转型,开展专业及公众教育,致力于打造国际水平的能源智库和能源科技研发推广平台。

2020年12月,在国家能源局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组织能源行业召开了“碳中和愿景下能源低碳转型路径研讨会”,上百名专家学者和领导参加了研讨会。

2021年1月,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作为支持主办方,与清华大学一起举办了为期九天的第二届大同能源转型国际论坛暨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路径研讨会,产生了广泛影响。3月,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兄弟院系以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所,这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致力于碳中和研究的机构。

下一步,北大能源院碳中和研究所还将持续紧紧围绕碳中和研究开展系列学术活动,力争为我国低碳转型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四川大学:力争成为我国碳中和的学术中心

 

2019年,川大联合省内优势科研单位及龙头企业开始筹建“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底正式建成。该中心将重点围绕以“生物质能源化工材料”为核心的碳中和技术创新,拟布局“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三大碳中和技术研发方向,推动三个研发方向相关产业发展,打造我国碳中和技术创新基地。

2021年1月,川大发布了“创新2035”先导计划,在生态与环境领域重点建设了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及研究设施,相关工作得到了四川省及成都市的大力支持。

 

4月10日,四川大学举行了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峰论坛暨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未来,“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以碳中和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形成符合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碳中和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拔高四川在全国碳中和技术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厦门大学: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2020年12月,厦门大学统筹校内学术与科技资源成立了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12月31日,“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并召开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厦门大学校长张荣表示,海洋碳汇是应对温室效应气体剧增和减缓气候效应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是厦门大学的优势研究方向。海洋储碳新机制“微型生物碳泵”理论由厦门大学科学家提出,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关注,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衍生出一系列海洋碳汇技术。厦门大学将汇聚全校优势资源,把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打造成在国际上具有引领性的的创新研究中心和海洋碳汇科学领域的人才高地,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以及碳中和愿景贡献厦大力量,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东南大学:以“净零”为目标,贡献东大智慧和力量

 

 

2020年12月,由南京市发改委和东南大学共同主办的“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开幕。会上,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揭牌。

 

 

 

此研究院是由东南大学和南京市政府、南京江北新区、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的,旨在紧紧咬住“净零”目标,为全省全国低碳发展作出探索、贡献力量。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表示,期待以碳研院为重要载体,南京和东南大学以及相关行业产业能加强协同合作,推进校地融合创新,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为东南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为助推南京“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增添新动能,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东大智慧和东大力量!

 

北京工业大学:为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2021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整合学校能源、环境、化工、材料、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等多学科优势资源,成立了碳中和城市科技创新研究院围绕“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和技术”,学校已在能源与气候政策研究、材料生命周期评价、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物控制、绿色建筑技术、低碳环保材料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攻关,为北京工业大学碳中和城市科技创新研究院的成立积累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3月24日,北京工业大学举办“城市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题学术沙龙。共设置主旨学术沙龙及3个分专题学术沙龙,涉及材料与制造、城市建设、环境与能源、循环经济、化工等多学科领域。聂祚仁校长分析了碳中和的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的碳排放现状与减排需求,指出了碳中和的科技创新方向,即从整体和系统角度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系统集成等先进理念和技术融入全生命周期过程,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支撑碳中和实现。

 

同济大学:联合44所高校积极相应“双碳目标”

 

4月17日,同济大学召开了“高等学校校园3060双碳目标与路径”论坛。围绕双碳目标,从国家战略解读、国家的全局部署、城市与建筑以及校园的路径分析、企业先进技术的应用等全方位进行了分享交流。论坛还组织了来自高校的管理者、专家间的圆桌互动研讨。论坛还以网络直播方式同步举行,在线参会2400多人,论坛上演讲专家的精彩分享和研讨得到社会热切关注。

 

论坛上还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校园碳中和行动宣言》,来自全国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在内的44所院校积极响应并共同签署。

 

 

这些高校一致倡议并承诺:一是在大学校园贯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国碳中和目标,落实校园碳中和行动计划;二是在校园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中努力实现能源清洁低碳化利用、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实现碳中和社会中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努力在 2050年率先实现校园碳中和目标;三是在校园中积极营造绿色文化,倡导校园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绿色风尚;四是积极开展低碳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全员参与创建绿色校园的局面;五是积极开展碳中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发出中国绿色发展好声音。

 

“华东八校”:签署《促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校行动倡议》

 

4月23日,由同济大学提议,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华东八校”共同发起组建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成立。当天,联盟就发布了《促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校行动倡议》。

《倡议》指出,一是号召师生学习零碳知识,树立绿色低碳新理念,加深师生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了解;二是呼吁师生从身边做起,开展绿色低碳活动实践,鼓励大学生投身绿色校园建设;三是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解决绿色低碳领域“卡脖子”问题,推动绿色低碳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四是强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实现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绿色发展;五是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融入全球绿色低碳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和支持全球绿色低碳创新合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立志建设中国碳中和大学

 

4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科研课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碳中和规划》正式通过学校立项。课题负责人、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齐睿说:“这标志着地大正式迈上‘碳中和’之路,立志建设中国碳中和大学。课题将结合国际经验和国内技术前沿,提出地大碳中和规划,属国内第一份高校碳中和规划,提出高校碳中和规划制定标准,也属国内首次。”

课题获批立项后,由地大经济管理学院、校区管理办公室,和湖北省宏观经济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14位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将研究国外大学碳中和规划编制进展,编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碳中和规划(2021-2035)》并提交学校修改后向社会发布,提出综合性大学碳中和规划编制标准。据介绍,地大历来高度重视低碳科学研究、教育宣传和低碳校园建设工作,科学研究方面,氢能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页岩气开发与利用、新材料等都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教育宣传方面,开设了低碳经济学、碳管理等诸多相关课程,学校还充分发挥科研教学优势,为湖北省碳交易中心输送了多名专业人才。

 

郑州大学:建立惠及全国的高端智库

 

4月26日,由郑州大学和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主办的中德低碳绿色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在郑州大学举行。

郑州大学校长表示,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将重点聚焦河南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开展研究,积极履行三大任务,一是开展战略研究与咨询,二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助力产业变革、以工程技术突破示范引领低碳绿色发展,三是探索创新国际国内政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为构建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服务政府、行业与企业碳中和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的全方位合作,充分借助研究院的科技研发及战略智库作用,共同研发破解生态环境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技术难题。

 

碳中和天府实验室:多所高校为我国能源革命助力

 

5月6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召集相关部门单位专题研究天府实验室建设工作。西南石油大学校长赵金洲教授代表学校向市委介绍了学校作为主力军参与碳中和天府实验室筹建的情况。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部署安排,成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依托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光电所、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生态环境等五大领域,正在抓紧规划建设6个天府实验室。

目前,天府实验室框架设计已经基本形成,部分实验室已启动前期建设。碳中和天府实验室是其中最新筹建并重点加快推进的实验室之一,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筹建。

 

实现碳中和,科技创新是关键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碳中和已被纳入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拟在每个研究方向资助1项,共资助28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300万元/项。

要想实现碳中和,科技创新是关键。在这场绿色攻坚战中,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职能,在促进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责任重大。这给各高校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希望各高校充分发挥科研教学优势,用实际行动助推“双碳计划”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