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学术声誉指标的排名意义与问题

作者:宋金宁、佟春莹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17-12-19 浏览量:

当前,大学排名日益升温,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排名使用者也越来越多,影响也日益扩大。2016年末,据同济大学“大学排名之排名”学术研讨会的最新统计,全球范围内的大学排名共77个,其中19个全球性大学排行榜,58个区域性大学排行榜,影响力最大的四个排行榜分别为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


从指标体系上看,各家排行榜各有所侧重,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指标构架均围绕大学的核心职能设置,以教学、科研、声誉、国际化等方面为核心,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学术声誉指标,在指标构成与占比上凸显出重要性。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采用的13个指标,涉及教学(30%)、科研(30%)、国际化(7.5%)、论文被引(30%)和产业收入(2.5%)等4大方面,声誉调查所占比重很高,在教学方面的二级指标“教学声誉调查”权重为15%,占有一半的权重,在科研方面的“研究声誉调查”权重为18%,占据科研方面的2/3权重,两项声誉调查权重累加为33%,占据了整个指标体系权重的三分之一,而QS大学排行榜的声誉调查权重则更高,雇主声誉权重为10%,学术声誉权重为40%,累计高达50%;在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全球研究声誉与区域研究声誉分别占据12.5%,总计达25%,达到整体权重的四分之一。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虽没有类似的指标设置和数据调查,却用顶尖国际奖励(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数及校友数)和国际刊物论文(N&S)的形式来彰显学术声誉。


从以上指标设计可以看出,学术声誉的指标设置及权重说明,该项对于衡量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与社会影响力具有的独特价值,更是体现其学术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的“风向标”。本文拟就学术声誉指标的表象与内涵,指标矛盾性及数据提供方的利益驱动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学术声誉指标的本质内涵与根本价值。

一、学术声誉的表象与内涵

 一般情况下,排名机构往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学校的声誉评价信息,进而加工而成声誉指标体系;另外,大学的高水平论文发表情况,高水平人才的不断涌现,同样也体现了其卓越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笔者以为,作为声誉指标不仅仅体现在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中,更是代表该校整体的卓越的学术传统、研究能力和为社会所认可的集中表现。


大学的学术声誉对于自身的招生生源、学生就业、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大学在其生存与持续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其主要构成因素,大抵包括其历史文化底蕴及影响、取得的若干学术成就、生源质量及毕业生、学术氛围,等等若干高度关联的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我们从表象与内涵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表象上看,获得国家乃至国际重大奖项的数量、各类人才统计数、著名校友数量、招生生源(高分考生乃至状元等)等可量化的直观可见结果,凸显客观详实的数据特征,即通过“精准”的数量化结果表征大学学术声誉,展示大学良好的学术品质;从内涵上看,有若干“模糊”的主观认知,如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学术氛围、校园文化,这些非数量化的认知表征公众对大学学术声誉的基本肯定。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对大学的“整体”评价,通过此种评价凸显社会对大学办学质量的主观认定。


表象与内涵,数量与“质量”,“精准”与“模糊”,分属于两个层面的不同表现,既对立又统一,有机地共存于大学学术声誉这个“共同体”,构成统一而稳定的认知符号。当大学出现负面事件(如学术不端等)时,事件本身及造成的不利影响会相应削减该符号效应,造成该校不良的社会形象,但由于学术声誉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质,因此会在一定程度削减负面事件的对学校造成的不利影响。


众所周知,公众对大学的认知与肯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雇主评价,雇主是对大学办学成果的直接验证者,从招聘条件中可见一斑。如以大学招聘为例,大学招聘教职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求求职者须毕业于海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另外,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时也希望和国外高水平的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再如,毕业生是大学办学的“终极产品”,他们既是大学办学质量的检验者,也是大学学术声誉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同样校友对母校的回馈(如捐赠),既有感谢学校培养的感情反哺,也是对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高度肯定。


雇主评价的反馈意义在于,通过大学反馈社会的人才需求,检验办学质量,对大学提高其办学水平、教学科研质量,进一步发挥服务社会功能起到促进作用,最终则体现在验证大学的学术声誉和社会的认可程度。


这种对大学学术声誉的“精准”与“模糊”认可,在某种程度上是判断其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晴雨表”。因此,大学的学术声誉直接关系到生源质量与就业、办学资金筹措等方面,而且通过学术声誉展现出大学的办学形象,对于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公众的认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的重要手段。

二 、学术声誉指标化及其矛盾

大学排行榜将学术声誉纳入其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之中,正是看到了学术声誉的重要传播价值,并由此衍生出的商业价值,因此将声誉调查指标置于排行榜的重要位置,同时,在指标设置权重方面,也相对较高,原因也在于此。学术声誉对于大学来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无论是从传播价值还是传承角度,都是大基本精神维度的延伸。


对学术声誉进行调查,大学排行榜所采取的方法,一般是展开社会调查,通常以问卷调查方式,向不同地域、不同学科的学者征询意见,以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排序。在缺乏明确详实的教学等(特别是可行的国际对比数据)方面的数据前提下,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并进行统计处理,使用该结果进入国际大学排行榜的榜单,不失为一种定性到定量直接的成功转化。


然而,针对大学学术声誉进行的这种调查和统计方法,在诸多方面也备受大家诟病。尤其在调查的样本选择方面,地域、学科特别是人员方面,传播学认为,“受众”是富有个性的单个人,在心理、习惯、认知态度与价值标准、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调查结果的可能千差万别。首先,地域广度。地域选择的广泛性与否,学科的覆盖是否全面并且公平地分布;其次,专家权威。专家学者的遴选及其权威性的质疑,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第三,意见公平。专家所发表意见的公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第四,统计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经过统计分析,所得出结论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最后产生的差异化结果。1第五,量化标准,也是最为矛盾的问题。“学术声誉”正是由于其自身的特征——极端重要,却又无法被确切量化,因此也就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排序,从而产生了矛盾,即非量化的主观评价与统一的客观标准的矛盾。大学排行榜发布排名结果,以客观标准化的数据作为依据进行指标排序,“学术声誉”这项指标也因此“被迫”以标准化的数据呈现,主观认知的结果与评价被客观量化,争议也就由此产生。


因此,大学排行榜对大学进行学术声誉评价时,以何种方式获取信息,所进行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如何取舍,具有极大的争议。此外,除了通过公开渠道进行数据采集外,部分大学排行榜还要求高校提供有关数据信息,而后加以汇总整理和分析,如高校因为某种原因拒绝提供此类数据信息时,排行榜则完全忽略该学校的学术声誉与社会影响,在榜单上不再出现该高校的名字与位次,这种由于排名需要向被评价高校要求提供数据的做法,无论其是否出于商业的目的还是其他原因,该排行榜所采用的排名方法以及结果,其公正性与可信度也都为大家所质疑。


实际上,在学术声誉的认定方面,广大公众最具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与受益者。大众对于大学的认知,并不特别关注细节数据,如招生数、就业率、科研经费等,只关注排名结果,即学校的位次情况。国内部分排行榜不断推出面向高考考生和家长的大学专业、学科等排行榜或评估报告,由此可见一斑。因此,这个由公众的 “简单判断”而形成的认知结果,会逐渐形成传播意义上的 “公众意见”,长久而固化下来形成“社会形象”。


大学的学术声誉一般被大众认知为大学的社会形象,即为大众对大学的感性认识,并且被反复强化,因此具有稳定性的一般特质。对于一流大学甚至是顶尖大学而言,其良好的学术声誉始终被公众认可,认可度极高;相对于顶尖高校,对学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层次十分接近的大学而言,公众则无法进行准确定位,同样对于大学排行榜所进行的专家调查而言,也是无法对此进行精确分类和定位,因此只能进行模糊评价,这样得到的结果同样为人诟病。

三 、数据采集的利益相关者

 从根源上看,学术声誉指标乃至整个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是由多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链)集合而成的表征体系,不同指标来源于不同的信息渠道,除了统计方法的问题以外,还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如第三方提供者,有关研究机构,被评估的院校、学生、雇主等方面。排名机构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提炼,最后加工成为排行榜指标体系。且不论在统计学上造成了怎样的差异化,就数据来源及提供方的相关利益(同样也包括排名机构)而言,也因无法忽视因维护自身利益而难以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相对精确的客观数据,如论文情况、经费情况、师生数等方面,可以通过数据库或官方发布的数据进行提取,然而,部分需要被评价学校提供的数据,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由于学校有对排名位次的需求,从而容易被质疑,结果自然也不够客观。


对排名机构而言,大学排行榜发布者的商业利益至为重要,在采集数据过程中,既要考虑成本又要考虑盈利,并持续扩大影响,因此他们对数据的需求与筛选、分析和统计具有排他性,标准化的数据造成整齐划一的统计分析与排列的结果,在全球逐渐形成高等教育市场的进程中,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浪潮中,对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竞争产生了重要的刺激作用,从而造成了大学排名与大学排行榜大行其道,促进其商业性价值与竞争优势及影响也不断扩大。此外,排名机构对指标进行体系化设计,并相应调整权重变化,其依据的合理性并不为人所知,权重变化过程的公开程度不够透明,其排名结果究竟对何方利益有利,无从获知。


对大学而言,处于被排名的位置,不具备主体地位,然而排名的升降和位次的变化也会使得学校排名与声誉受到影响,因此,校方也对数据和信息采集十分关注,甚至为了使自家排名位置更有利,对数据采取一些手段,进行“技术”处理。学校为了提高学术声誉和排名位次,会在有关标准化的定量指标上,如科研与人才指标上着重用力,投入较多的资源以期提高在这些指标上的排名,从而达到改善排名结果的效果,进而最终提高学术声誉与影响力。


政府是公立大学的举办者,如何看待这些排行榜和排名结果,对大学的影响甚大。目前的大学排行榜对中国私立学校的排行比较少,影响力也不足,因此本文不将其作为讨论对象。作为举办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政府如何正确理解、对待和运用这些排名结果,对其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积极运用科学决策实现政策引领,发挥大学排行榜的积极作用,在测度高校竞争顺序的能力上“刺激”高校追赶和引领先进的欲望,特别是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浪潮中,考虑到高等教育综合评价的复杂性,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把有限资源和优先投入作为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地考虑,按排名顺序对大学进行考量,以“数字”绩效进行投资,凸显简单地线性管理方式,这样对加剧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和社会的不公平性,固化现有的高校分层,起到负面的影响。


同样,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生态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促使各高校忽略自身的根本使命与办学特色,盲目追求单一数量指标的绩效增长,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健康形成、发展与良性竞争,产生着无法估量的竞争后果。


社会公众对排行榜认识不一,却是最能对大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为他们是生源提供者和就业提供方,大众对大学排行榜的认可程度,特别是大学学术声誉的认可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的招生与就业。


四 、结语

大学的学术声誉作为大学排行榜的重要指标,对提高大学排行榜的商业价值和扩大进入榜单大学的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举办者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如何看待这些指标和进入榜单的大学及其位次,对于正确引导和规范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良性竞争,亦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中国大学对其关注程度的不断升温,是中国高等教育市场逐渐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中国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获得美誉度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


实际上,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本质上都涉及了学校的核心使命,对大学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国际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价,给中国大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竞争舞台,从这方面来讲,大学排行榜具有积极意义;对大学自身而言,排名结果也提供了一个可对比的标准和相应结果,成为评价衡量自身与其他学校差距的重要参考,但要正视这些排名结果,不能搞唯“排名论”、唯“指标论”,正如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大学更重要的是底蕴,不要太过在意那些国内外的大学排行榜”,要坚持立德树人,以育人为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陈金圣.美国大学排行的评价标准与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7,(2):84-94.

[3]吴伟,邹晓东,易高峰.大学排名:水平提升抑或系统优化——艾伦·海泽科恩排名观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14):96-102.

[4]刘创,刘红英.学术声誉:大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基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6,(6):36-37.

[5]徐丹,徐娟.公共问责与市场竞争:大学排名难以承受之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45-47.

[6]郭丛斌,孙启明.中国内地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从大学排名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5,(2):147-156.

[7] 杨卫军,耿焕同,孟克.学术声誉:兼谈大学排名中的非量化因素[J].高等理科教育,2012,(3):10-13。